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0-13 02:43 只看该作者
如果借錢鍾書看曾鈺成
【明報專訊】有關曾鈺成是否共產黨員事件,引來坊間大眾議論紛紛,梁文道說「滿街孫子,隱形阿爺」,陶傑借用《聖經》故事提到彼得三次不認主,都不無一點揶揄意味,都說現實愈來愈荒誕。
是的,每次新官上任,大家總得了解清楚其身家底世,不久前曾特首的一批新班子副局長上任,不也被逐個揭露出其外國國籍或居留權身分,引來一波又一波的爭辯,質疑他們是否全情愛港;情又如每回有大明星結婚,傳媒也要給他/她來次情史大結算,好讓大家「放長雙眼」祝福新人。只是後者多是茶餘飯後佐料,前者卻大可以引來揭竿起義反對聲音,畢竟政治藍圖錯綜複雜,權力利益關係千絲萬縷,波及局外局內走勢,更易挑起人敏銳的神經線。
因為港人對共產黨仍然持負面的看法,而情願選擇「從沒答過,決不回答」的曾鈺成,令我想起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裏的一篇文章〈讀伊索寓言〉,他引用古代童話故事《伊索寓言》,說要因應時代,為舊童話改寫新結局,其中談及「蝙蝠的故事」﹕
「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裏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裏偏要充鳥,表示思想高超。向武人賣弄風雅,向文人裝出英雄氣慨;在上流社會裏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分子﹕這當然不是蝙蝠,這只是──人。」
錢老的〈新伊索寓言〉大抵到今天再要重寫,〈新新伊索寓言〉裏的蝙蝠在今天是既不認作鳥、也不認作獸,至少牠不願意親口承認,今人的明哲保身態度已經到了一種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的新態度,曖昧反成時尚。
錢老〈新伊索寓言〉還提到另一個「烏鴉的故事」﹕「上帝要揀選最美麗的鳥做禽類的王,烏鴉把孔雀的長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應選,果為上帝挑中;其他鳥類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來,現出烏鴉本相。」然而錢老說,這個故事還未結束,「這隻烏鴉,因為借來的羽毛全給人家拔去,現了原形,便老羞成怒,提議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羽毛,也拔個乾淨,到那時候,大家光覑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鵝跟烏鴉有何分別。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以上故事我們都集中在烏鴉孔雀天鵝,可從來沒有人問,為何上帝可以「走漏眼」?當然,錢老這個新編故事其實是要教訓我們,懂得轉移視線的烏鴉最後還是會勝了漂亮一仗!
人活久了,總有某些把柄給人拉出來時叫人不好招架,身為公眾人物或政治人物自然尤甚,曾鈺成的故事只是另一個從政範本,告訴我們﹕我們從來不需要政治清白,我們只需要政治智慧。
文 羅展鳳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81012/vzb2.htm
人具有正義的能力,使民主成為可能;人具有不正義的傾句,使民主成為必要一一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