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30)
● 沈泽玮
走了一个谋财的,来了一个害命的。台湾网民调侃两任总统的用词生动,也点出了人们不满政府反反复复的毒奶标准。
台湾卫生署日前规定三聚氰胺的许可含量一下是零,一下是2.5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浓度),24小时内货品下架上架,有毒变无毒,民众及商家无所适从。毒奶事件引发政治风暴,为平息民怨,卫生署长林芳郁上任129天就下台,成了马英九政府内阁第一个下架的阁员。
从调整油价到对抗台风、振兴股市及解毒难题,台湾内阁自5月上台后就受到一连串议题的考验。经过媒体的放大检验以及在野党的用力猛批,内阁的执行力和危机处理能力不足的弱点,逐步被揭露。
证交税降不降,股市救不救,内阁一直回避说明,台湾媒体解读为内阁无人敢拍板,引起外界负面观感。这个星期,刘兆玄内阁顶住了台风吹断桥的舆论压力,留住了提出辞呈的交通部长,但是在关系人命的饮食把关问题上,却不得不让卫生署长离去,好挽回民众信心。
台湾卫生署是在星期二晚上,以食物不得检出任何三聚氰胺为标准,要求含中国大陆进口乳制的食品全部从市场下架接受检验。但是一天内,却来个政策急转弯,把标准改为与香港相同,只要所含三聚氰胺不超过2.5ppm就算合格。当局过后又宣布,三聚氰胺的许可含量回到零。
毒奶政策变来变去,不只乌龙百出,还一下挑出了两个问题。它不只反映内阁部会的判断力失准 ,也涉及了台湾“香港化”的敏感问题,引来绿营立委和其他学者的质疑。
在卫生署长下台后,舆论的批评并没有减少,甚至是国民党立委和倾向蓝营的《联合报》系也发出了换内阁的呼声。《远见》杂志的日前公布的最新调查也显示,民众对马英九的施政满意度下降至24.9%,是马英九从政以来最差的评价。45.8%的民众认为马英九与刘兆玄目前有必要改组内阁,37%的人则认为没有必要。
不过,接受本报访问的学者认为,在毒奶问题上,马政府内阁算是止血了,除非短期内再发生意外事件,否则应该不会出现骨牌效应。
中山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廖达琪认为,内阁改组恐怕是要半年的时间。她说:“六个月,一个学期考核成绩单,六个月是个比较好的观察期。现在改组也不能改变体系的问题,内阁做太短的话,一些长期的规划就没有办法落实。六个月做不起来的话,就有必要做一些全盘的调整。”
廖达琪教授指出,现任内阁的问题是太学究、对外沟通差一点,年纪高了一点。官员谈话不一致,前后不协调,朝令夕改的问题都必须改过来,要不然民生及经济课题再被媒体和在野党打击的话,很容易就会接二连三地倒。
台大政治系教授王业立也认为,包括刘兆玄在内的好些内阁高官都是学术界出身的,他们在危机问题的处理上并不十分得体,而且他们“以20世纪的心态来面对21世纪的媒体,水土不服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调整”。国民党在2000年丢失政权,上一次执政的时候,正好是在20世纪。
王业立认为,毒奶、台风等仍算是比较意外的事件,内阁最终还是应该要回到经济的主轴上,因为人们还是会以经济和股市的表现来评估马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