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国时评] 危机与转机

[中国时评] 危机与转机

“毒奶事件”更应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警钟。 

    【侨报9月20日中国时评】当美国深受金融风暴困扰时,地球另一端的中国,正经受严峻的社会诚信危机考验——“毒奶粉事件”愈演愈烈:各地报告肾结石患儿已超过6000例,更有6名儿童死亡;蒙牛、伊利、圣元等中国奶业知名品牌纷纷入列黑名单。官方在全国范围内对液态奶制品拉网排查,问题亦比比皆是。

  中国奶业信誉进一步崩盘,人人谈奶自危。民谣甚至戏谑:“日本用牛奶造就了一代人,中国用牛奶毁掉了一代人。” 

  三鹿有毒奶粉事件在美国的震动也不断扩大。有国会议员要求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派人到亚洲超市去检查是否有中国奶粉逃过检验而进入了美国;还有议员表示,从去年的含毒牙膏、宠物食品到今天的奶粉事件,美国应该加强从中国进口产品的质量安全。 

  行销大陆的多美滋等洋品牌则借机造势,纷纷宣称,其产品奶源均源自海外。一时间,抢购洋品牌奶粉、内地妈妈南下香港购奶粉现象骤起。 

  浩叹之余,笔者不由得想起9年前的二恶英事件,那时洋奶粉在大陆可以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正是借助那一次契机,本土品牌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形势逆转,本土品牌自砸“饭碗”,再次将市场机会留给了竞争对手,这能怪罪谁呢?正如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所言:“在责任面前,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负起完全的责任”。 

  无论是“二恶英”,还是“三聚氰胺”,食品安全既连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一个民族一代人的成长。毒奶粉事件不仅再次敲响中国社会道德诚信问题的警钟,更应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警钟。 

  这场危机还当成为民族品牌新意识的启蒙,思考如何去营造与维护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与公平竞争秩序,创造诚信为本的现代商业文明,让民族产业能真正健康持续发展,而非将之当作营销产品的“招牌”。 

  虽说官方对此次奶粉危机的处理动作迅捷、措施得力。但整个中国社会为此付出的社会成本将无法估量和无法挽回。 

  对北京当局来说,接下来,除继续全面查清所有食品是否存在问题外,更受人关注的是如何严惩违法者(包括商人和官员),让世人明白违法的成本究竟有多高;如何将这场危机转化为全面提升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的一次绝地反击机遇。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