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文化补课迫在眉睫

文化补课迫在眉睫

應網友要求開貼發表
引用:


北京奥运会已经接近尾声,而此前盛况引至万人空巷的奥运会开幕式在被人津津乐道、反复品味之余,也多少有了待斟酌之处。日前,中国文化批评家、专栏作家、学者朱大可接受德国之声专访,就他眼中的奥运会开幕式进行了一番点评。

朱大可表示:奥运会开幕式承载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其中“书画卷轴”的主题意象就做得非常好,活字印刷那一段也特别出彩。但是我们仍然要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一些意见,正因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意义如此重大,理解了开幕式的优缺点,才让我们能站在新的角度反思中国文化。



导演要补文化课



虽然对张艺谋的作品有诸多批评,对于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人选,朱大可还是承认“张艺谋确实是最合适的了”,不仅因为张艺谋的导演才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世界认可,也因为在这次的特殊场合下,电影导演可以利用电影技术把许多现实的瑕疵来消除,做到呈现给中国观众一个相对“完美”的开幕式场景。



但是作为电影导演,张艺谋的个人风格也给本次开幕式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缺陷。朱大可认为,张艺谋在电影里的偏好和毛病,在开幕式里非但没有得到改正,反而被凸显放大了出来。“击缶而歌”的“缶”根本不是真正的“缶”,所谓的“太极拳”也不是真正的太极拳,而是把各路拳法拼在一起的大杂烩,“整场演出像是一大堆华丽的碎片,如果要还原中国元素,那就应该还原一个纯粹的中国元素,而不能任意改造成不伦不类的形式”。



在电影原则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虚构都是被允许和接受的,但是电影原则并不能完全用到奥运会开幕式上去。李宁吊着钢丝飞檐走壁,恰恰是武侠电影的惯用手法,人们都能接受这样的虚构。但是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就不能用一个合成品来交差。



朱大可表示,其实开幕式的导演组在传统文化的知识方面有很大的缺陷,甚至于开幕式第一场的“击缶而歌”已经犯了很严重的礼制错误——缶本来应该是在丧礼上使用的乐器,至今湖北还保留着这样的丧乐队,庄子丧妻“击缶而歌”也正是这个乐器。


解说是败笔



对于本次奥运会开幕式,朱大可认为最明显的缺陷就在于转播的解说。“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太多。本来我觉得可以打六十分及格,但是加上这个解说我只能给打五十分了。”毕竟,能在现场看奥运会开幕式的观众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现场转播来感受开幕式的氛围,因此电视台的解说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解说质量的不过关令整个开幕式大打折扣。



比如在运动员入场的时候,抗震小英雄林浩跟着姚明一起手持国旗入场。但是解说员居然没有及时对此加以说明,许多看电视的观众看了半天,既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代表团的队伍里,觉得莫名其妙。把抗震精神加入进来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想法,结果却完全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效果。



朱大可另外提出,解说时候的“胡乱抒情”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应该要向观众解释的问题被忽略不计,但是另一些没必要的话却反复出现。比如“现在舞蹈演员向我们微笑着走来”,或者“在现场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都是完全可以不必说的,而且开幕式转播的解说方式也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了,“那种几十年前陈旧的文艺抒情方式听上去特别的俗,这是一个极大的败笔”。



内容不应只是四大发明



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设身处地,作为开幕式的导演来想一想,除了四大发明外,有哪些元素是开幕式没有加入,但又确实很好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呢?朱大可表示这样的例子其实存在很多。



朱大可用张艺谋自己的家乡陕西来举例,他认为在陕西最好的文化遗产就是剪纸艺术。彩色剪纸这个主题在奥运会开幕式现场是很好用的,粗线条的光色效果肯定会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彩色剪纸具有的那种独特的乡村质朴气息也能非常好地表现中国的乡村社会。“他居然没有把这么好的东西拿出来,我觉得非常惊讶。”



另一个可以很好利用的是皮影。“皮影虽然在开幕式中闪现了一下,但是完全没有做好。开幕式上的皮影形态太小,我觉得他应该做一个巨大的皮影。”朱大可甚至于提议整个天幕都可以用皮影来做,效果应该会非常好。除此以外,很符合开幕式气氛的还有大量的“民间社火”欢庆形式,还有杨丽萍在打造“云南印象”的时候使用的花腰彝舞,都是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于这些内容的优点,不仅在于光明美好的意象,而且能够和现代社会接轨和对话。


传统待盘点



朱大可认为,奥运会开幕式在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现在民族的丰富文化传统缺少一个系统的盘点。中国一直沿用的所谓“四大发明”其实是英国人李约瑟概括的,事实上也只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少之又少的一部分,而且现在已经被说成了“陈词滥调”,不复创意。



如今的问题是,虽然每天都在说中国有几千年优秀的文明,但是这个文明的优秀之处却从来没有被好好地盘点过。庞大的民间文化宝库在重要时刻却无法凸显其重要性,不禁让人唏嘘不已:难道中国人连发现自己的 “发现”的能力都没有吗?朱大可说:“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应该去做的事情。”


阿九
德国之声中文网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3588103,00.html?maca=chi-AA_Olympia_chi-2902-xml-mrss
人具有正義的能力,使民主成為可能;人具有不正義的傾句,使民主成為必要一一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TOP

动作还挺快的
当有人揭发你被别人骗了,说不定你正掉入下一个圈套中

人总是要求着民主,自由,但对于其他物种,他们总是自私地说,我是万物之灵

TOP

回复 #2 花花公主 的帖子

ctal+c再ctal+v,舉手之勞
人具有正義的能力,使民主成為可能;人具有不正義的傾句,使民主成為必要一一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TOP

真是专家啊!


 


朱大可用张艺谋自己的家乡陕西来举例,他认为在陕西最好的文化遗产就是剪纸艺术。彩色剪纸这个主题在奥运会开幕式现场是很好用的,粗线条的光色效果肯定会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彩色剪纸具有的那种独特的乡村质朴气息也能非常好地表现中国的乡村社会。“他居然没有把这么好的东西拿出来,我觉得非常惊讶。”


 


专家看中的东西,导演却不用,很没有文化,应该补课


 


看来,如果选朱大可作为导演或者顾问就好了,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 本帖最后由 cxsmm 于 2008-8-25 12:01 AM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亦凡 于 2008-8-25 02:42 AM 发表
又是一个所谓的专家,
“犯了很严重的礼制错误——缶本来应该是在丧礼上使用的乐器,至今湖北还保留着这样的丧乐队,庄子丧妻“击缶而歌”也正是这个乐器”<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说了这么一段故事 ...
基本解释:缶
引用:
fǒu
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

笔画数:6;
部首:缶;
笔顺编号:311252


详细解释:缶
fǒu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earthenjarwithbigbellyandsmallmouth〗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说文》
盎谓之缶。——《尔雅》
贰用缶。——《易·坎》
以二缶钟惑。——《庄子·天地》。按,钟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郑注:“汲器。”
坎其击缶。——《诗·陈风·宛丘》
击瓮叩缶。——《史记·李斯传》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礼记·礼器》
汲水的瓦器〖earthwareforsuckingwater〗
具绠缶,备水器。——《左传·襄公九年》
〖考古〗∶一种陶瓷乐器〖fou,aclaymusicalinstrument〗
不鼓缶而歌。——《易·离》


fǒu
【量】
一种古容量单位,等于十六斗。一说三十二斗〖fou〗
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小尔雅》
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710.htm
引用: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在“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
在雷鸣般的击缶声中,全场观众随着数字的变换一起大声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欢呼声中,迎来了开幕式正式开始的时刻:20时整。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热烈欢迎。
从缶的发展演化来看,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的“缶”与“缶”的原貌有着一定的差别。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

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阵,听声音很像是在敲鼓,而这种乐器的形制,则源于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按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作为中国古代土乐器的缶,其音绝不会与作为革乐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与上述铜鉴缶完全不同。“鉴缶”不是缶,古乐文献中亦未见有“缶阵”的记载。
作为古乐器的缶,究竟是什么模样呢?近年的考古发现已经给出了答案。在2004年无锡鸿山的越国贵族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大墓甬道壁龛中发现了由五百多件组合乐器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状的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便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图片中的古乐器青瓷缶口径40厘米,通高 24.2厘米,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两兽首状宽耳,另两侧有一对称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两前肢攀在沿上,口衔缶沿,造型夸张生动。
“缶阵”中那2008件乐器的原型——曾侯乙铜鉴缶,实为组合器,是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有专家将其称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当然也应是“暖箱”)。这种特制的青铜酒器,无论从形制到材质,都与陶土乐器缶风马牛不相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击缶是什么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时期本来并不是乐器,后来成为一种最低级的乐器。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埙、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地位之低。
长期以来,“击缶”或者说“鼓盆”,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娱乐,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
从第一个意思说,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鼓盆”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娱乐。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击缶这种娱乐形式逐渐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饭时的特殊表演形式——敲钵,还能略见当年下层社会人民击缶之遗韵了。
从第二个意思说,《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时的光辉下,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么垂暮老人会嗟叹的,这是一个凶兆。这反映了当时一个民间习俗:对即将去世的老人,人们要鼓缶唱歌,以安抚老人,祝愿将死者顺风顺路。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走向丧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北齐颜子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载:“闻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说,更为常见。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即今天许多农村的丧葬仪式中,那个孝子出殡时的摔瓦盆。
由于缶这个乐器具有上述两个特点,因此它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很多政治角色,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因此而流传至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战国时的“渑池会”: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个故事的政治要害,是秦王强迫赵王为其弹瑟,并命史官记录下来以辱赵王,蔺相如遂以血溅五步逼秦王击缶,相应地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级,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
引用:
击缶而歌,确实是我们古代先人曾有过的音乐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就有“坎其击缶”的记载,历史悠久,考证起来可以远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代。“缶”是什么。“缶”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后来“击缶”演变为击“缻”。缻是盆盂一类的瓦器,很像个小碗。可见,“缶”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较低级的陶瓦乐器。

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缻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礼乐的选用在当时是有很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则只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娱乐,诸侯贵族是要听钟鼓之乐,而士大夫阶层选择的是竽瑟之乐。

竽瑟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滥竽充数的成句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东郭先生吹的那乐器就是竽。古瑟由整块木料雕凿而成,长方形,一张有20多根丝弦,分三组,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稍大型乐器。《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的记载。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同时还说明“鼓瑟”用于祭祀等庄严肃穆的活动。

又《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时,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就是垂暮老人的嗟叹。意思是在老人临死之前,不鼓缶而歌是不吉利的,鼓缶唱歌是安抚老人的礼仪行为。这里的“鼓缶”是丧礼的内容,“鼓”只是一个动词,“缶”是乐器。可见“鼓盆?击缶”先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娱乐内容,后演变为丧礼习俗的礼乐。如《庄子.至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妻子死了,庄子认为人死后不应该悲伤,应该高兴地送其走,于是鼓盆而歌。

战国时期,在有名的渑池大会上,秦王喝到兴头上强迫赵王为其弹瑟,并命史官记录下来以辱赵王,蔺相如遂以血溅五步逼秦王击缶以相娱乐,相应的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级,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可见这个“击缶”并不是很有脸面的事情。
http://2008.163.com/08/0809/13/4ITHSQ9A00742437.html

[ 本帖最后由 馬六甲 于 2008-8-25 03:53 AM 编辑 ]
人具有正義的能力,使民主成為可能;人具有不正義的傾句,使民主成為必要一一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TOP

“击缶”“鼓盆”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娱乐,不忘阶级的本性!!你总能找到共党的阴暗的。
美国那个自由女神经,就是一手拿书,一手拿个火炬的那位。你不佩服人美国人行嘛!这是告诉你呢,停电也得看黄书!

TOP

今儿真是长见识了。
男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到的引诱不够;女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TOP

说的容易,在我们中国,导演也就是个导演,真的用什么,是他说了算的么
站着说话不腰疼

TOP

开幕式还是不错的

TOP

四大发明是老祖宗的智慧。火药被人家制成炮弹轰开你家大门,指南针为强盗去你家抢劫提供方便。拿出来显摆,把祖宗的脸丢尽了。

TOP

中共丢老祖宗的脸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