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毛泽东的急刹车
1974:毛泽东为何急刹车?
----探讨一段长期被史学家所忽略的历史
一.毛泽东何以突然来了180度的大转弯
从1973年下半年起,毛泽东“倒周”、“代周”之意图渐露渐显:
王洪文被“选”为位列毛、周之后的“副主席”,第三号人物;
以邓小平取代周恩来的计划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尤其是1973年11月25----12月5日,在毛安排下进行的名曰“帮助”实为“批斗”周恩来的政治局会议,已使周在政治局和领导层的权威“扫地”----连外交部长乔冠华的太太章含之都敢对周怒目喝斥;
几乎是伴随着1974年而来,仿佛平地骤起的“批林批孔”运动,更是名不符实的大批所谓“现代大儒”、“宰相”和“周公”,为“倒周”做足了舆论准备;
江青一干人所挑起的“黒画展览”、“蜗牛事件”、追查周培源文章的后台、大批安东尼奥尼影片《中国》,更是让周恩来四面受敌,难以招架。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一个时机、一个由头,就可以让周去“步刘少奇、林彪的后尘”了----然而,仿佛是天降奇迹,毛泽东出人意料的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10月20日,他明确表示:总理还是总理,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和人事安排由总理和王洪文主持。
所有关注中国政局的人都充满了疑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毛泽东突然察觉到了潜在的政治危机。这个潜在危机的威胁是如此之严重,一旦爆发,必将导致全面失控,!到那时不要说“保住文革成果”将化为泡影,就连他自己都会身处险境!他除了果断刹车,安抚潜在的对手,化解尚在萌芽中的危机之外,已经别无选择!
那么,毛泽东心目中原本的计划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令他对局势做出了危机将临的判断?他的判断准确吗?事后能否得到验证?笔者准备就以上几个问题加以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探秘毛原本的“倒周”计划
如果说1973年以前,毛泽东时不时会冒出“倒周”念头,那也充其量带有很强的试探性质----能倒则倒,不能倒则继续留,并非一定要实现的目标;那
么,从1973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显山露水的这波计划,则有着很强的“志在必得”态势。因为它具备了几乎所有“倒刘”、“倒林”之前的特征:
1.毛做了备用人选的准备:
前几次倒周未能如愿,很大一个原因,或许就是难以找到能够取代周恩来的合适人选。而这一次,毛则不动声色地做了备用人选的准备:
(1)毛破格提拔上海造反派头子王洪文。
毛泽东曾多次说,王洪文种过田当过兵做过工,工农兵都齐了,后来又当过干部,经历比较全面。”中共“十大”前,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由王洪文担任选举准
备委员会主任,周恩来任副主任,屈居王洪文之下。在毛的坚持下,王洪文不仅一举超越了一向提携他的张春桥、姚文元,更是越顶而过军中诸多将帅----包括
被称之为“总司令”的朱德----被“选”为副主席,排名列毛周之后第三位,以堵死周恩来接班之路。
(2)邓小平的复出到急剧上升。
尽管王洪文的发迹多次被人讥为“坐直升飞机上来的”,但,邓小平复出以后的上升比王毫不逊色。
1973年3月10日,邓小平复出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几个月观察后,特别是邓在1973年底政治局扩大会做了批周的表态后,毛连续三次在会上推荐邓小
平,提议他担任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参与军委的领导工作。仅凭毛的一席话,从中央委员重返政治局,甚至事先都没有经过中央全会的形式走走过场。这在中共
历史上还是史无前例的。由此可见,毛对邓的期望之殷,这背后则是他迫不及待地想用邓来取代周的大计划。
1974年4月,毛力荐邓小平出任赴联合国特别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更是明显释放出以邓代周的信号。邓的快速上升甚至让江青一干人心里酸溜溜的,认为他们辛辛苦苦,邓却“摘了桃子”。其实质,正在于毛“以邓抑周”、“以邓代周”的战略意图,只不过江青没能参透罢了。
2.毛泽东的舆论准备
毛的名言:凡事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无论是对付刘少奇,还是林彪,毛也都是这么做的。而这次倒周,毛暗中支
持江青一干人,背着政治局大多数,突然发动所谓“批林批孔”,到处煽风点火,“放火烧荒”,大有第二次文革【注1】爆发之势。《人民日报》连篇累牍,《解
放军报》被勒令停刊【注2】,每日只能“复印”《人民日报》达半年之久。大大小小的御用专业“写作班子”----“梁效”(清华、北大两校之谐音)“罗思
鼎”(螺丝钉之谐音)一齐上阵鼓噪,借古讽今,含沙射影大批“现代大儒”、“宰相”、“周公”,和当年借“中国赫鲁晓夫”暗指刘少奇、“刘少奇一类骗子”
暗指林彪几乎是如出一辙,只差随时将其和周恩来三个字划等号了。
3.毛的组织准备
为了能够顺利“倒周”,毛泽东还做了周密的组织准备:
(1)在毛泽东看来,当时的中国政坛上只有邓小平有足够的资历、威望和能力能够制衡或者进而取代周恩来。唯一担忧的是邓小平是否可靠。经过几个月的观
察,特别是当毛获悉邓在73.11.25--12,5的政治局批周会议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不便说的话之后,兴奋不已,想马上把邓找来彻夜长谈,只是因为
当时已是深更半夜,一时找不到人,只好作罢。【注3】
通过这次毛暗设的考核后,邓小平立即获得重用。除了已经担任的国务院副总理之外,又被委任以军委委员、总参谋长。毛的目的,也正是一石二鸟,将邓小平“掺进”周恩来主持的国务院系统和叶剑英主持的军委系统,同时制衡周、叶二人。
(2)根据毛泽东的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1973年11.25--12.5连续召开会议,“批判周、叶的修正主义路线问题”,其中主要是批判周恩来在外交路线上的“右倾投降主义”。不久即上纲为“第十一次路线斗争”,指责周“迫不及待地要取代主席”。
据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的情况:挨批判期间,周每日在家等候通知去参加会议...
...散会时,他亦“知趣”地即刻离开大会堂回家,因为有人留在那里商量下一步对付他的办法。...
...往日谁见了周恩来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如今有些人则尽力回避,即使正面相遇也表现冷淡。【注4】
经过这样的组织准备,毛泽东深信周恩来已经威望扫地。将来即使对文革派不满,讲出话来也就没人肯听了。当然,这些都是毛和文革派单方面的认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自我感觉已经与客观实际相去的越来越远了。
4.毛的军事准备
很多史学家和文革关注者对1973年底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充满疑惑:尤其是那几点规定非同寻常:第一,下命令就走;第二,上任不准带秘书等人;
第三,人走家搬。一千年前“杯酒释兵权”的旧剧改头换面为“新版现代戏”重演——八大军区司令“裸体”调动,在司令们事前完全没有预感的情况下被命令立即
闪电式地实施。原因呢?按毛自己的话说“在一个地方太久了,不好”。但事先不谈话,不征求意见,不做思想工作,下命令前而且没有任何征兆,下命令后要求即
刻赴任,都与中共历年所形成的工作习惯大相径庭。怎么看都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可,究竟有什么大事呢?
笔者曾对这样“高射炮打蚊子”式的大动作长期困惑不解,直到将其与“倒周”准备联系在一起,才感到有了合理的解释。正像毛在“倒刘”前密调38军“卫
戍”北京;“倒林”时巡视全国给各大军区“打招呼”,并调一个师进驻北京南口一样----都是为了防止刘少奇、林彪也利用军队反抗。而“八大军区司令员对
调”也旨在未雨绸缪,预防周恩来利用其在军队里的巨大影响来阻止即将进行的“倒周”大举。从这个角度上看,对周采取的各项措施,与对刘、林如出一辙。
5.共同特点:到外地发动
1974年7月,毛泽东离开北京,先后赴武昌、长沙等地。名为“养病”,实为权衡“倒周”的风险与得失。纵观49年以后,毛泽东凡经过精心筹划而发动
的历次运动,几乎无一例外要外出巡游,身在外地,“不在现场”几乎也就成了一个规律。高岗事件如此,刘少奇、林彪也同样如此。而在“批林批孔”的高潮中,
他又离京去了外地----仅从这个细节,我们是否又能看出些苗头呢?
综合上述5点,笔者认为,毛泽东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消等待一个机会,一个由头,“倒周”就要破门而出了!
三.什么因素导致毛“紧急刹车”?
笔者认为,有两大因素对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周恩来主持的国庆招待会
1974年9月30日晚,周恩来抱病主持国庆招待会。自1949年中共取得政权以来,历年如此,即使在“史无前例”、“天下大乱”的文革中,也未曾有
过间断。然而,这次却与以往大大不同----据《晚年周恩来》的作者高文谦描述:当面容消瘦的周恩来出现在国庆招待会上时,人们都站了起来,使劲鼓掌,不
断地呼喊:“周总理!周总理!”全场沸腾,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前面的人一拥而上,争相向他握手问候;后面的人则翘足远望,甚至不拘礼节地站在椅子上,遥
相挥手致意。周在招待会上所作的简短的官式祝酒词,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十余次之多。
前边提到,毛这次离京赴外地,明为养病,实际上暗中仍在筹划“倒周”----他需要等待一个机会,或者寻找一个突破口。然而,这次国庆招待会上显露出
的情绪、倾向,不啻给毛当头浇了一瓢凉水!照理说,通过73.11.25--12.5政治局批斗会,周恩来早已被批得“体无完肤”,在领导层抬不起头来。
1974年初的“批林批孔”矛头指向了谁,江青又是在代表着谁说话,明眼人都应该很明白。一个即将被打倒的人,人们往往是避之唯恐不及,可这一次,却完全
不同了!他看得出来,如果论真诚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文章的话,周所获得的掌声可是大大超过了自己!如果不是有所顾忌的话,周万岁的话都能喊出来!
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不会不明白这次国庆招待会所透露出来的明确信息----人心的向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此情况下,如果罔顾党心民意,势必激起强烈的反应,其结果就很难预测。无奈之下,毛泽东不得不暂且把公开“倒周”搁置起来。
四天以后----74年10月4日,毛泽东做出了反应,他让张玉凤直接通知在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王洪文,提议由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至于谁任总理,或者说周恩来怎么安排,毛都没有明确表态。
笔者认为,此时的毛泽东,仅仅是意识到“倒周”之事还需从长计议,急躁不得。非但没有决定再次由周担任总理,甚至可以说恰恰相反,他心目中认为最急迫的还是:抓紧提升邓小平的权限,加强遏制周恩来的能力,加快“以邓代周”的步伐。
2.王洪文秘密的长沙告状
如果说,国庆招待会上所出现的强烈拥周场面,令毛泽东大为震惊,不得不暂且中止“倒周”计划;那么,王洪文的秘密长沙告状之举,倒是让毛突然间警醒----一个潜在的巨大危机或许正在酝酿形成!
按照官方说法:1974年10月18日,王洪文在与江青等人密谋一夜后,背着中央政治局大多数人,秘密飞到长沙毛泽东处“告状”。王洪文称当时的北京
“大有庐山会议的味道”,周恩来“住在医院里,但昼夜都忙着找人谈话,经常去总理那里的有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人”。毛泽东当即批评了王洪文,要他回
去后要多找周恩来和叶剑英谈谈... ...不要跟江青搞在一起。王洪文则当天又飞回北京。
对这段“官方说法”,长期以来似乎无人异议,也似乎无人对其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探究----事情果真像表面呈现的这样简单吗?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王洪文的长沙告状,让毛泽东突然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我们还是首先看看毛泽东从王洪文的告状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1)邓小平很可能已经倒向周恩来。
“以邓制周”是毛泽东埋在心底里的“小九九”,决不可能摆到桌面上,宣以外人的。可江青一干人就是参不透,老认为被邓小平“摘了桃子”,处处掣肘,为
毛战略的实施制造了颇多麻烦。自邓小平复出,尤其是同时手握国务院和军委重权以来,已经和江青发生过多次龃龉:总参谋长的人选,赴联合国代表团长人
选... ...尤其是这次的“风庆轮事件”,两人当时就在政治局会议上大吵,事后邓小平拂袖而去,如此看来,邓与文革派的决裂似乎在所难免。
按照王洪文的说法,“经常去总理那里的有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人”----这是毛泽东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邓真的倒向了周、叶等人,就意味着他“以邓制周”战略的破产。
(2)北京正在发生什么?
王洪文或许是想把事情说的严重些,好引起毛的重视。不料却触犯了毛最大的一块心病:这些人整天搞在一起想干什么?是否有什么阴谋?
按王的说法,北京“大有庐山会议的味道”----庐山会议是什么“味道”?那是200多名中央委员在林彪、陈伯达的“蒙骗”下,一起向中央发难、向文
革派发难,来势汹汹,恨不得要把江青、张春桥等人一口吞下!来势之猛,声势之大,连他毛泽东想制止都颇费踌躇。还好,他当时就在庐山----可这次,一旦
北京事发,他又身在外地,鞭长莫及,后果之严重可就难以想象!
(3)重头人物立场分析
北京正在酝酿阴谋,或者向江青、张春桥发难,逼他毛泽东就范;或者就干脆把矛头指向他毛泽东,这就是他所面临严峻而又急迫的问题。但----对方能成
事吗?有几成把握?这恐怕就要看主角是谁了:叶剑英手握兵权,对江青恨之入骨,闹事儿肯定少不了他,但他独自闹事恐怕也难。毕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已
经深入人心,叶某的“老右”形象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到时只需他毛泽东亲自出面声讨,就会立马陷入“四面楚歌”。单独闹事,叶某不足虑。
邓小平呢?目前正深获他毛泽东信任,处在快速上升期,即使与江青一干人闹点别扭,也决不至于参与到阴谋之中。对此,毛泽东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但是----周恩来呢?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文革开始以后,周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他毛泽东俯首帖耳,即使心里不同意、不满意,也从不表现出来。当
然,毛知道周恩来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把事情都埋在心底里。毛坚信自己死后,周恩来肯定会做“秘密报告”----像赫鲁晓夫那样,这也就是他多年从来
不能真正信任周、不断伺机“倒周”的根本原因。
但,他毛泽东还活着----周恩来敢吗?照常理看,他不敢,也不会。那万一呢?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有万一呀!作为政治家,凡事可不敢都往好处想,宁可把
坏的方面想过头!要说这几年周受的委屈可真不少,他居然都能忍得下,挺过来!假如他这次受了叶剑英们的挑唆,果真敢于出头叫板,那还真不好对付!国庆招待
会上所传递的信息不容小觑啊!
其实,毛泽东心中何尝不知人心所向?只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为了不至于像斯大林那样被人身后鞭尸,他就必须顶住!硬着头皮顶住!他能够让人否定大跃进
吗?能够否定“三面红旗”吗?能够否定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吗?能够否定他倾注了晚年全部心血的文化大革命吗?不能!哪一个都不能啊。“千里之堤,溃于蚁
穴”!后退一步,就意味着全线崩溃!没有办法,没有退路,没有选择!他喜欢曹孟德,深深理解他那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四.化解危机
1.毛泽东果断出手
对于阴谋这档子事,毛泽东一向都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否则,他也不会一天到晚老是高喊“三要三不要”了。事情紧迫,来不得半点拖延。两天后
----10月20日,毛泽东让王海容、唐闻生向北京传达他的意见,明确表示:总理还是总理,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和人事安排由总理和王洪文主持,同各方面
商量办理;并赞许说“小平同志的办法好,对江青就是要顶”,再一次明确了由邓小平出任第一副总理,同时兼总参谋长一职。
大概是还嫌这样做不够,稍后毛泽东又刻意作出和江青划清界限的姿态,让王海容、唐闻生二人把他对江青的看法转达给周恩来,称:现在要安定团结,江青就
是不听,开“钢铁工厂”,开“帽子店”。别人心里不高兴她,她非跟很多人闹翻不可。叫她不要搞“上海帮”,她偏要搞。她的话不能全信,她只能代表她自己。
我是三四年来只跟她吃过一顿饭,现在又是三四年了,一顿没吃。【注5】
毛泽东果然出手不凡----你们在北京搞的乌烟瘴气,“大有庐山会议的味道”,所为若何?不就是“四届人大”上的权力分配嘛!好,我就给你们!看你们
还闹不闹?当然,毛泽东心中更清楚的是,权力怎么给的,就可以怎么收回来。想找借口还不容易?目前情况不那么明朗,暂且后退一步,稳住大局。他日回到北京
之后,再伺机而动。
2.危机存在吗?
自从“总理还是总理”指示发出后,“四届人大”的筹备也显得异乎寻常的顺利:
12月23日,周恩来抱病和王洪文飞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筹备工作的情况。
12月26日晚上,毛泽东与周恩来单独进行了彻夜长谈。
1975年1月8--10日,10届2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月13--17日,四届人大会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1975年2月1日下午,周恩来主持召开四届人大闭幕后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副总理的分工。周说:“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
北京政局风平浪静,再也没有了“庐山会议的味道”。人们不免疑惑:这潜在的危机是否真的存在?毛泽东的反制措施是否真有必要?
目前能够提供的证据,只有陈永贵生前的回忆。叶剑英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曾说过:“抓四人帮是顺从民心和天意的,早在毛主席病重期间,许多人就和我商
量,也和小平同志研究,乘毛主席不在北京的时候,把江青、张春桥这些人抓起来,然后再和主席商量。我们考虑再三,觉得没有把握。除非周总理和我们配合,我
曾经试探过总理的口气,但周总理对毛主席忠心耿耿,我只要一提起江青。总理就断断续续地说:要听毛主席的话,相信毛主席。他很厌烦和我讨论江青的问题。”
其中“乘毛主席不在北京的时候,把江青、张春桥这些人抓起来,然后再和主席商量。”说的应该就是这一段。
另外,“许多人就和我商量”就不会密不透风,就会被江青一干人通过各种渠道,看到和探听到零零星星的迹象。这也自然成了王洪文密报毛泽东:北京“大有庐山会议的味道”的证据。
五.小结
陈永贵不是周恩来、叶剑英线上的人,披露的目的无非是想说明叶剑英对毛不忠,他的回忆应该相当的可信。只可惜那些当年频繁出入叶宅,游说叶剑英的人,
或者曾与叶秘密交换过意见的人,至今不肯吐露一句。即使在某些回忆录上有过“投鼠忌器”的暗喻,也往往语焉不详,难以做为治史的有力证据。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的逐步开禁,相信会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当年的北京确实有过叶剑英所说的密谋,只是由于周恩来至死不肯挺身而出,才导致密谋“胎死腹中”。
由此看来,毛泽东还是有足够的警觉,反应也很到位。毕竟,他也不敢确保周恩来不会呼应叶剑英的秘密建议吧?一旦叶、周联手,“乘毛主席不在北京的时候,把江青、张春桥这些人抓起来,然后再和主席商量。”毛泽东的麻烦就大了!
【注1】当年曾把1966--1968年称为“第一次文革”。
【注2】每日只能“复印”《人民日报》,不能有自编的任何东西。
【注3】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杜,第288、289页。
【注4】 张佐良:《周恩来保健医生回忆录1966-1976》,第118页。
【注5】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