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叶解决粮食问题的“格林斯潘”为何被抄家
唐代宗:刘晏让我们父子吃上了饭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到代宗广德元年(763)的安史之乱,持续8年,拦腰斩断了大唐黄金盛世。中原地区和北方在大乱中血流成河,民不聊生,经济彻底摧毁。
大乱之后的广德二年(764),京城米价飙升到每斗1000文。据《通典·食货七》载,大乱之前的开元十三年(725),每斗米才13文,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5000%。政府税收一落千丈,仓库一空如洗,根本拿不出东西增加供应平抑物价,当时物资已经紧张到连皇宫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
更恐怖的是,皇宫警卫部队一度断军粮饿肚子,竟想造反。急得代宗每天晚上睡不着觉,坐立不安。幸亏江南未经战火,唯一的希望,就是以长江中下游的物产接济京师。
于是,唐朝恢复经济的命运就寄托在漕运(水路运输)上了。代宗急切下旨,要宰相元载解决粮食漕运问题,元载推荐不久前刚被罢免宰相职务的刘晏担此重任。代宗立即任命50岁的刘晏任御史大夫(监察部长),兼安徽、河南以东税赋、运输及粮储的最高经济负责人。
都城长安附近地区产的粮食,远不能满足当时京城上百万人口和大量驻军需要。如何把粮食运到京城,是一件重要大事。用马车牛车陆路运输,不但载重低而且牲口也要消耗,而一艘大型木帆船能运十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粮食。因此,漕运成为重中之重,不然皇帝也要饿死。幸好隋朝开发大运河,为唐代漕运创造了条件。
当时漕运过程复杂之极,先是组织几千艘船只,把长江中下游产的粮食经长江运到扬州集中,再从扬州经运河进入淮河,由淮河转入汴河,再进入黄河,入黄河之后西上,经三门峡之险,再转入渭河,最终到达长安,水路蜿蜒超过三千里。
刘晏受命危难,脚踏实地,亲自沿着漕运路线,从江苏到安徽,再赴河南,最后到陕西,细致考察一遭。
映入刘晏眼帘的,是安史之乱之后的惨状。兵乱以来,很久没有整治河道了,到处泥沙淤积,河床堵塞,千里河道变成了浅水滩,水路运输犹如旱地行船。再有就是百姓死伤流亡过半,人工奇缺。三是盗贼蜂起,沿河两岸到处是匪徒巢穴。四是沿岸驻军多为骄兵悍将,粮米经过,马上截留。在这种情况下,恢复漕运谈何容易?河道两岸,到处都流传着一个说法:一斗钱运一斗米。运输成本已经高得令人无法接受。
刘晏心里沉重至极,他在写给元载的报告中说,洛阳附近“百户无一存”,宜阳、荥阳一带,五百里之内,居民不过千户,整个地区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子,也看不见炊烟,简直是一个“兽游鬼哭”的世界。正如杜甫创作于此时的《无家别》所云: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当然无法正常进行。
刘晏在报告中把困难向元载和盘托出,请求全力支持。《资治通鉴》说,元载“尽以漕事委晏,故晏得尽其才”。
刘晏得到元载全力支持,自代宗广德二年(764)开始,在解决漕运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统筹全局的能力、周密精细的头脑和改革创新的才智。
他首先是组织大量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哪里有困难,刘晏就出现在哪里,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顺利通航。
在运输方案设计上,刘晏有两个突破。一是改全程运输为分段运输,二是首次把散装大米改为袋装。他认为,漕运全程过长,不同地域的地貌、水道、安全、人文因素差别极大。过去一只船从头运到尾,历经风险,到达目的地时,粮食还剩八成就算优等了。改为分段接运之后,运粮船负责运到本段水路边界,将粮食交给地区粮仓,再安排新的船只起运。为了降低风险,刘晏派官吏和军队沿途押送,一站接一站,到达目的地时,100万斗米没有1斗损失。至于将散装大米改为袋装,更是一个减少消耗的创举。
在运输工具方面,刘晏经过缜密研究,拨付大批资金在扬子(江苏仪征)开设10个船厂,建造2000艘急需的大型运输船,每艘船给1000缗(缗,穿铜钱的绳子,每缗1000文),用以支付材料和人工。有人质疑说,每艘船500缗足够了,投资那么多,不是浪费国家开支吗?刘晏说,办大事的不能在小地方克扣,应该选用上等原材料,并且让工匠们不愁衣食,这样造出来的船才能坚固耐用。如果处处卡钱,船的质量不好,麻烦就大了。果然,到后来宪宗、懿宗时期不断压低造船经费,物料次等,工钱极低,造出来的船薄脆易坏,漕运渐渐就废了。
再说漕运最后一关三门峡。这里水流湍急,常常浪激船翻。刘晏参与设计了一种超大型的“上门填缺船”,还研究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制成坚韧的纤绳,减少纤夫伤亡事故。每船配备30人拉纤,5人撑篙,解决了船只通行的技术难题。
在人力使用上,废除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用制。利用盐税雇工,减轻对农民的征调劳役。这样一来,就充分保证了漕运所需的人工。漕工则采用特殊军事化方式组织起来,纪律严明,责任到位,堵塞了可能发生的跑冒滴漏。
由于综合治理措施得力,江淮的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彻底解决了关中粮荒。关中即使遇到灾害,物价也不至于飞涨了。
代宗大喜过望,说道:“我们父子有饭吃了!”他派警卫部队带着乐队到长安东渭桥迎接刘晏,元载和文武百官亲迎救命粮,向刘晏转达代宗的问候:“你真是我的贤相萧何!”
创设食盐间接专卖制
漕运需要大量经费,每年用度几十万缗,钱从哪里来?
难不住刘晏。他还兼任盐铁使(管理盐、铁、茶的专卖),这位经济大家在食盐专卖方面展开改革,既方便了百姓,又提供了巨大财源。
唐初对盐的税收不太重视,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财政困难,一个名叫第五琦的高官开始推行食盐政府专卖制。办法是,所有盐户都到政府注册,由政府确定生产计划,生产的盐全部由政府购买,私自卖盐给商人的,抓起来坐牢。然后,政府官员把盐运到各地,由政府开店把盐卖给民众。总之,官产、官运、官销,各级盐吏大包大揽。政府这样做,虽然筹措了部分资金,但是产生了三大弊端。
一是各级官员上下勾结,贪污腐败,这是官商一体的通病。二是政府直接从事商业,效率奇低,百姓大吃苦头。比如销售点少,不管老百姓远近。再比如盐多卖不出去,硬把盐摊派到老百姓头上,盐少又不见踪影了。三是由于上述种种弊端,税收难以持续增加。
刘晏把官产、官运、官销改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这就变成间接专卖制。他撤销了很多基层监管生产的小吏和冗员,百姓生产食盐的环节放开,但生产的盐仍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买到了盐,自由运往各地自行销售,不受限制。这样,产、运、销三环节全部由私人进行,国家只从购销的差价中获得税收,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刘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对食盐的“过境税”,使食盐的生产和流通蓬勃发展。
另外,在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刘晏下令设立常平盐仓,平时备盐,应对盐荒,避免盐商囤积居奇,哄抬盐价。他在主要产盐区设立13个巡院,在其他地区设立10个盐监,专办盐务,负责调研和执法。另外还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几千个盐仓,储备食盐,哪个地方盐脱销,可以就近调运供应。
由于他的措施适应市场需求,唐朝盐税从第五琦时期的60万贯急剧上升到600多万贯,税收增加10倍,超过唐朝所有税收的一半。漕运经费、宫廷费用、军费、官员工资,都仰仗盐利所给。
刘晏创设的食盐间接专卖制,为以后各个朝代采用。从五代到宋,直至明清,虽有部分变动,但实质上一直是这个办法。
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
刘晏在各地都设立了巡院,作为经济信息基地,并以高报酬招募大批善于奔走的信息员(当时叫“疾足”或“驶足”),传递经济信息。为此,还在巡院和京师之间设立了专门的驿站,负责接应信息员。此前,邮递由富人把持,送信算服徭役。穷人在服徭役期间送信,邮递效率很低。由巡院、驿站以及专业疾足送信,是刘晏对唐中期通信制度的改革。
各地生产态势、物资余缺、物价变化、气候异常、市场心理等等信息,都要通过疾足上报,以便采取措施,调剂余缺。刘晏据此发布命令,再由疾足传回各地执行,以保持供求平衡,物价稳定。
古代交通不便,不少地方和京城距离遥远,再“疾”的“足”,往返也要十天半个月。遇到粮食收获季节或灾害突然发生,政府买进卖出机不可失,怎么办呢?
刘晏自有奇招。
他责成交通方便的产粮州县,统计出最近几十年粮食的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的历史数据。然后,把收购价格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为5等,把收购数量按从多到少的顺序也排为5等,这样产生了两排数字。这些数字上报议定之后,就作为各地政府收购粮食的依据,以便及时收购。
具体做法是,价格最贵的一等价格的粮食(高价),按收购量最少的第五等数量收购(少收);反之,价格最低的第五等价格的粮食(低价),按收购量最多的第一等数量收购(多收)。第二等价格按第四等数量收购,第三等价格按第三等数量收购,第四等价格按第二等数量收购。收购要抢时机,不必等候批示。这样一来,在那些粮价低贱的地区,就能够把粮食尽量多收购到手。
这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模型在经济上的应用,有如后来华罗庚运用数学模型创立的“优选法”、“统筹法”。
这个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但简洁明了,避免了繁复不清的讨论,而且符合地方实际,也有利于政府以最小的成本平抑物价,调控市场。
刘晏要求各地把收购数量逐日上报,由他汇总之后,按“避贵就贱、取近舍远”的原则调节安排。如果收购量不足,就让价低路近的地区增加收购。如已够数,就命令价高路远的地区停止收购。这样做,既掌握了市场规律,也能有效地保持物价(主要是粮价)稳定。在刘晏主持下,当时农产品市场大体实现了“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
由于刘晏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和各地气候情况,所以他常常能走在市场大波动和大灾害的前面,事先就采取了预警和救助措施,布置到位,使灾难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被当时人尊称为“神”。
唐代中叶的格林斯潘
所有沉迷于自己专业的天才人物,在冥思苦想中容易出现某种奇迹,刘晏也是如此。
他自称每时每刻都看到地上流着钱。他的责任,就是把这些钱引导到应有的归属方向,产生效益,利民利国。每当骑马上朝,他都利用路上空闲,用马鞭子指指画画进行筹算。天刚亮就开始办公,到深夜才停下来,放假也从不休息。
刘晏讲求效率,不管是紧急的问题还是不那么迫切的问题,都是当天处理完毕,绝不拖延积压。
刘晏慧眼识才,他提拔重用的大批人才如戴叔伦(唐代著名诗人)、包佶、陈谏等人,在经济上都能独当一面,颇有建树。
《旧唐书·刘晏传》说:“晏没后二十余年,韩洄、元秀、裴腆、包佶、卢徵、李衡,继掌财赋,皆晏故吏。其部吏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其中,陈谏机警聪敏,过目不忘,后来成为顺宗时“二王八司马”改革集团的重要成员。陈谏撰文推崇刘晏是管仲再现,称赞刘晏在极为混乱的局面下,细心研究每州每县经济状况,每当一个地方的灾情刚露苗头,就详细测算。结果,老百姓还没到最困难的境地,政府救灾措施已经下来了。刘晏的办法叫“常平法”,即丰年大量收购粮食,灾年以贱价在灾区出售。同时大量收购灾区杂货,再把杂货运到收成好的地方营销,而不是单纯采用无偿救济手段。这样,政府和民间都得好处,唐朝的经济复苏并发展起来了。
安史大乱,货币紧缺,金融一塌糊涂,京师几乎“人人铸钱”,恶币充斥,国家财政破产。刘晏掌管货币铸造发行权之后,允许江南人以物购物,然后把这些物品置换为铜,在当地监督铸钱。铸出来的钱成色非常好,大量运往长安及重要城市,增加了货币供应,币值稳定,物价下跌,良币驱除了恶币,刹住了民间私铸钱币之风。
刘晏的同代人陆羽写了《茶经》,但促进种茶业发展的却是刘晏。茶有丰厚利润,刘晏当政时却始终没有收税,除了少数官营茶场之外,大量民产茶仍采取间接专卖方法,搞活流通,刺激了茶叶生产积极性。刘晏死后,一些恶吏开始征收茶税并不断增税,不仅摧残了种茶业,而且逼得走投无路的茶农起来造反。
刘晏说:“理财须以爱民为先。”他在接掌经济大权之后,陆续免除了农村一些不合理的赋税。对于城市工商业,也实行减税政策。过去工商业的户税都要加重征收,刘晏在大历年间取消了这个规定,让工商业者和其他人户税税率相等,扶植了工商业发展。至于做好粮食储备调剂工作,平衡物价,防止谷贵伤民和谷贱伤农,更是他著名的功绩。安史之乱,人民死亡众多。从广德二年(764)刘晏接手办漕运开始,到大历末年(778),刘晏管辖的地区增加了90万户人口。那些不属于刘晏管辖的地区,户口就没有增加。
代宗广德二年(764),刘晏任户部尚书(掌管财政和民政事务的部长)。代宗大历四年(769)升任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员的选拔考核,相当于中组部部长),并与第五琦分别兼任不同地区的经济领导人。刘晏管辖8个道(地区建制,每一道相当于现在好几个省),范围超过大半个中国,为唐朝经济最发达地区。
刘晏的经历,既不是刀光剑影,也没有风花雪月,有人也许觉得索然。但是刘晏的一举一动,活生生地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生活,决定着民众的饥饱贫富,因此又是那样具有生命力,并且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闪耀着经济之美。
刘晏如同亚当·斯密一样,非常重视“看不见的手”。在盐务活动中,他放弃了强制性的官产官销,而是更多发挥私人和市场的作用。在漕运事业中,他不赞成强制性无偿劳役,把雇用制引入到国家经济事务当中,建立劳务市场,这在当时堪称慧眼独具。
刘晏更接近著名的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即更重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刘晏没有留下什么专门的经济著作,他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经济措施当中。就刘晏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格林斯潘在任期间对美国经济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