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弟弟
作者:严勇
我写这些是因为前些天读到一曲《悲歌》的歌词:
月夜穿过丛林
想起我的爱人
长眠在寂静的黄土
远方传来了枪声
当年热血沸腾
肩挑祖国命运
如今空空的双拳
岁月折断了刀刃
月夜穿过回忆
想起我的爱人
生者我流浪中老去
死者你永远年轻
我想起了二十年前死去的弟弟。他那时候二十一岁,正是风华正茂,充满活力。二十年过去,我渐渐老了,而每次朦胧中见到他时,他都是带着年轻人的所有光彩和无尽的未来,他跟我摆摆手,说:哥,我去了。他扛着摄像机去了木樨地。
这二十年里,我最后见到他的那一幕不时来到我面前,朦胧的梦中或者清醒反思的时候。当时我没有阻止他。他跟我打完招呼,转身离去,我脑子里闪了一下这是很
危险的。但也就是闪了一下,那时候我也年轻,不知轻重。那时候的我是不会阻止他的,甚至会鼓励他去。那时候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个体生命在国家机器面前很脆
弱,我可能会永远失去他。我后来能够懊悔的,主要是我为什么没有和他一起去。我要是在他身边,说不定能把他救回来,或者在他遇到枪弹射击的时候挡一下。
今天的我是不会让他去的。不值得。失去他对我们一家的打击太大了,无论换回什么都不值得。我对“平反”之类没有兴趣,对于以他的生命为代价的那个运动有什
么意义也很怀疑,至少是淡漠。人们跟我谈起这件事,我除了证实确有此事,别无话。作为个人生活的悲剧这件事过于惨痛,无法交流,虽然在隆隆而过的巨大历史
中,又很微弱。二十年了,回想当年,我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四号凌晨刘晓波、周舵等“四君子”在广场上挽救了几千个和我弟弟一样年轻的生命。
失去弟弟让我们家从此昏暗。我回到三里河我和弟弟一起长大的家里,那里离木樨地不远,大屋朝南但窗户透不进光。父母都不出声,一个坐着,一个站着,我从门
外进来。我看见窗前的父母,感到光线晦暗。他俩都沉着脸不出声,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屋子中间的桌子旁边。过了一会,母亲失声哭泣,父亲转身去了朝北的小屋。
父亲去年病逝了。他走的时候,是很难受的样子。母亲跟我说,肯定还是因为你弟弟。我想起父亲生病之前,我们一起去陵园给弟弟扫墓,父亲颤巍巍地抬起两手在
胸前搓着,看我一眼,指了指墓碑上弟弟的像片,说,现在他该三十五了,是大人了。然后他眼里充满泪水,两手颤抖相握,望着弟弟。后来有几次我早上朦朦胧胧
快要醒来的时候,看见父亲颤巍巍地站在弟弟的墓碑前,眼含泪水,然后就想起生动活泼的弟弟,想起那天晚上我为什么没有和他在一起。
三号晚上他受伤被车拉走之后,没有了音讯,没有人知道车把他拉到哪个医院去了。四号一天都没有他的消息。我想的是,他在跟我开个玩笑,故意躲起来。五号中
午,在北大二十九楼,一个朋友匆匆找到我告诉我他是在海军总医院,“已经死了。”我完全麻木,没再问也没什么感觉,下楼骑上车去了医院。一路上我胡思乱
想,就是不觉得他真的死了。到了海军总医院值班室,看到了死亡名单上他的名字,我再也躲不过去了。我听见心里巨大的轰鸣,两眼漆黑,我手撑着桌子等自己恢
复过来。然后我分裂成了两个人,一个现实平静,来到他身边帮他整理好衣服,叫来救护车,把他送到西苑的中医研究院安放。另一个我狂躁疯狂,一边想着如何去
拼命,一边不接受他已经死去,坚信会有什么办法让他活过来,这驱使我从西苑又回到海军总医院,追究死因,追究那天晚上到底是谁给他治的,为什么没有抢救过
来。在人们劝阻我的时候,我一遍又一遍地体会他离去了,回不来了,做什么都没用,都不可能把他找回来了。
最初剧烈的冲击过去之后,我变得软弱,怕事,到处躲避。我确切地感受到失去臂膀是什么样了。我神智混乱,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六月十六日弟弟火化的
时候,我竟然因为怕事而没去参加告别仪式。虽然我觉得形式不那么重要,虽然这是我个人的悲剧,最后跟他告别我无论如何应该去的。这成为我终生的遗憾。当时
我写了一些想对他说的话,托人带去,写的主要是他生前我没来得及表达的情感,以至于他突然离去的时候,我懊悔不已:
严文:
我是你的哥哥。你离去以后,我到你身边很多次。每次我都想,你的灵魂是否能听到我的声音。每次,我都说着同样的事情。你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二十一年八个月,你有那么多愿望,进行了那么多尝试,但是在你的生命就要展开的时候,一切都停止了。
我曾对你怀抱期望,愿你的人生之路比我的更丰满。我和你讨论许许多多的问题,希望能使你的将来更为美好。我不懂得在这样一种历史里,生命是脆弱的。你因此
失去了将来,为了那个将来,你年青的岁月里充满了探索的苦恼,而这些苦恼有一部分就是我造成的。我太幼稚了,在我所有的想象里,都没有死亡的影子。
我痛悔在你充满活力的时候,没能给你更多现世的温暖。我天真地相信你的生命,相信对你隐瞒感情会增进你的生活。在你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暗自流泪,始终不愿用我这份爱心打扰你的境界。现在,我如何才能让你知道,在我心里,我非常爱你,我唯一的弟弟。
你走了。当你努力使你的生活更为美好的时候,世界中断了你的生命,也窒息了我的感情。我真希望,你能听到我的声音。
那时的遗憾和懊悔一直跟随我,现在,二十年过去了,仍然影响着我。我没来得及让他知道其实我心里非常惦记他。我见到他的时候经常是拿着劲,把他当大人一样
给他压力向他挑战,我大概是信奉那个时代的一些教条,希望弟弟变得刚硬、果敢、少些儿女情长。我心里想着虽然他现在备受压力,将来长大了,成为响当当的大
男人的时候,自然会理解我的苦心,领会我这兄长之情。我的一厢情愿被他的突然离去打碎,我完全不知所措。我不断地跑到西苑去看他,在冷藏室的寂静里望着他
冰冷的面孔。我想表达,知道没用,我哭,更没用。他走了。没有将来了。没有下一次机会了。
这两天我翻阅他的信件和他写的小说草稿,二十年来一直没能做这件事。二十年来我回避。现在读着他上中学的时候给我写的信,心里发抖。我想起小时候父亲从干
校回来,骑着自行车带我们去玉渊潭游泳。他小,坐在前面大梁上,我坐在后面,隔着父亲宽阔的后背听他问各种问题,直到把父亲难住为止。然后父亲就说一个笑
话,大意是说他顽皮,父亲故意怪声怪调,我们俩都乐开了怀。那个时候,他被院里几个小孩欺负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下楼梯冲出楼门揪着那几个小孩的头目左右
开弓扇耳光子……后来我上大学了,不常回家,于是他时不时给我写信探讨问题。1984年临近暑假的时候,他给我写了一封没有探讨问题的信:
妈妈说,家里订了牛奶,三瓶,妈妈从工厂拿回了桔汁,浓缩的。特甜。妈妈让我写信告诉你,妈妈那儿分的房子是一间与人合住的房子,而且那些人吵吵闹闹,妈妈说那样不好。
妈妈让我写信告诉你,回来住。放了假在家里住,妈妈叫我买计委食堂的饭票,你可以到那儿去吃饭。
妈妈说,你把书带回来,在家里看吧,我不是上学了吗。
妈妈的意思,叫我写几句话,可我没什么说的,有些事,都说过了。
我好像记得听你说过,你要出差到“深镇”,我没提醒妈妈。因为妈妈一直重复着叫我写信给你。
我在想,如果他还在,现在四十出头,我给他看他小时候写给我的信,一定是件开心的事。
附:纪念严文遇难一百日的时候朋友写的诗
挽 歌
所有你的那些波浪和
巨浪都已经
在我的头上消逝了
—— E. L. 伏尼契 《牛虻》
为你我们哭泣
在不再有英雄的日子里为
你不再是英雄
哭泣
通过我们国家
庞大的停尸柜
你跌入天堂
而我们难于沉静
难于面对
现实
为你年幼的灵魂…
苦难的灵魂
命运之掌覆盖了
你的 泛青的躯体
你已逝去
无可挽回
我们停步在你身旁
已经太迟
并且在我们稀疏的
羽翼之内
冷风丝毫无损
于是我们宁愿相信
所有你的
闲散的神话
相信冬天
一切不会发生
相信
你已付出代价
你年幼的生命已经
熔化
在我们飘忽不定的
泪水中
你痛苦的一生已经
化作油烟 …
甚至不曾
面对我们
说 别了
于是我们现在对你说
别了
你血肉模糊的过去
终于
过去
你一无所有的生活
总算
了结
神告诉我们
你本尘土
乃要归之于尘土
我们只能相信
你会希望
用你最后的力量来期待
有一天
花束
将落满你和你们的
墓地
届时我们将再一次
痛哭在不再有
英雄的岁月里
为你不再是英雄………
一九八九年九月十日
注:《闲散的神话》是严文和朋友一九八八年办的一本文学杂志。
二友记
二友记
缪 哲
严勇
��说话是25年前了,那时我还是个学生。一天夜里,似就要就枕时,宿舍忽然进了俩人。个儿大而瓮瓦脸的一位,未经人请,便捡了凳子坐下,说“哪位是邱小刚”?老邱即从他躺着上铺上,扭了半张脸过来,说“这儿呢”。剩下来,就是大个子问老邱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按当时的世风,是以文学为高尚的。中文系的宿舍,就成了人们取经、访道、求签、或问卜的地方,香火很盛。在我们看来,这人则不过另一个问卜的香客而
已。唯这香客不怎么虔诚:他的调门太高,意气太盛,不仅与庙里的主尊——老邱,有称宾主之势,对协侍于主尊的泥胎——即我们,亦视如无物。故大个子走后,
我们便问老邱这是哪儿来的“二子”,答曰“数学系的”。言罢又用天津话补了一句:还是个硕士哩!
��大约一年后,我在校园的路上碰上了我的好友刘皓明(当时方分配到北大的出版社工作),他说计算机系的马希文教授,最近新开了“译场”,正翻译一本叫
GEB的书,他也被招去“执胡本”、或“宣秦言”什么的。言罢就邀我去译场里转转。记得译场是设于北大28楼一层的某室。一推门,就见床上蹲着个“碧眼胡
”。门一关,后面又露出个大个子,正是来我宿舍里拜泥胎的那位。瓮瓦的脸上,这时堆满了诡谲的笑。我还未来得及叹一声“晦气”,这大个子就手扶身旁的一辆
自行车说:你知道这儿有辆自行车吧?我只有点头。“那你知道你知道这有辆自行车吗?”我先一楞,但随即就猜出这厮的下一句话了。“那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这
儿有辆自行车吗?”说罢我们大笑。然后是互道名姓,他自称严,单名个“勇”字。
��这回见面,多少减了些我对严勇的坏印象,因我当时想,这厮固然无礼,却不失为聪明人。那时我将毕业,已没什么功课,于是就常去译场玩。那个译场,是由
一间“三床六铺”的学生宿舍改成的;除严勇睡的铺外,别的铺上,都堆满了大八开的稿纸。纸上的字迹,或作皓明的清秀体,或作严勇的蚊脚体,偶有几张画符
体,则不知谁某的。唯97年GEB出版后(商务),却见扉页译者的署名,竟作“郭维德”三字。我初以为这个署名,是严勇、皓明、David(即那当初蹲床
上、后以“莫大伟”为名常出入于中央电视台的碧眼胡)三人的笔名,如“马南村”什么的。盖GEB书里,有很多文字的游戏;作者Hofstadter,亦自
名“侯世达”(GEB汉译作者的署名,及作这三字),很有游戏味。故我想这个“郭维德”,或取笑话里说“郭春海”之意亦未可知。但一问严勇、皓明两人,才
知道这竟是一真人的名字。至于两人的“雀巢”,何以被“鸠居”,则似乎也是游戏,——唯是学术界的游戏,较文字的游戏为可恶耳。但这是后话了。
��且说我在译场里晃悠,一来二去,与严勇就混熟了。他那时颇沉溺于与语言逻辑、或数理逻辑有关的游戏,常撇出些似是而非的话来,如“我请求您抱歉”,“
请允许我原谅您”等。至于正经的说话,却如公式的推导,清晰而干脆。用于行事上,则往往体现为计算式的无情。我本人是读圣贤书的,凡事不喜分明。但那时正
在成长的年龄,对自己不熟悉、或不具的东西,总是好奇的,这样就很乐于与之交往。现在回想起来,我与严勇这二十多年的友谊,前期的基础,似是少年的好奇,
后期的纽带,则是那些一同度过的成长的时光,至于人们常说的“天性相投”,自信是没有的。
��那时严勇正是智力最活跃的年龄,他学数学,学哲学,学德语,弹吉他,此外还做一件很自负的事情,那就是写小说。为了有展示的地方,他鸠集了骆驼等人,
油印了本小刊物,名字叫《没有风的季节》。白皮,土纸,自刻的蜡版,书法颇不堪。至于其中的作品,如今则全无记忆了,唯仿佛对经验与感情的使用,颇奢侈而
浪费。问他将来的打算,则曰做“数学家”。数学是怎么个家,我当时不很明白;他则称和文学家是一样的,都是人类文明的贡献者。那时少年人的自负有如此者!
��与这智力的不安分相匹配的,是行为的不安分。他事事好奇,常一身卷入数事,乃至恋爱时,也“壹发五豝”。又做事不循常轨,故每捅些事端出来。于是郝军
等人,便叫他trouble-maker;但字长,叫来麻烦,故简称为Tra。从此在圈里,这名字便取“严勇”而代之了。他的弟弟、同在数学系读书的严
文,则随之而名“小Tra”。
��老Tra与小Tra的关系,当时是颇有趣的。兄弟俩的年龄,似相差五、六岁以上,按理应大有威,小有敬。但实际全不如此。记得有一年夏天,我与兄弟俩
去北大一女生楼(31楼),老Tra走楼道的中间,我与小Tra各走于一侧。过一虚掩的宿舍门时,老Tra忽然向小Tra撞去。小Tra不及防,便斜楞着
身子跌进了宿舍。只听得里面一片女孩子的尖叫声,随即就见小Tra哈着腰,口称“对不起”地退了出来。回到楼道后,兄弟俩不交一言,若无其事。还有一回,
老Tra正偷拉研究生会的电话到自己的宿舍(记得是29楼215),小Tra恰也来了,便从旁评论说,我就知道你干不出什么好事。似老Tra还未及答,他
母亲也来学校了,便问干什么呢?小Tra就代答说:“偷拉人家电话呗。”老Tra即正色道:“你看他是有病吧!”一旁的小Tra并不争辩,只坦然地吸烟。
这两件小事,是颇见老Tra行事的风格的。他有种奇怪的“平等心”;以为人人都是一自足的个体,较之别人,既不多什么,也不少什么;故一人对另一人,并没
什么东西可给,或需要给。唯后来小Tra于陆肆被杀后,老Tra为避缇骑的追捕,来石家庄我的家里躲避,每到傍晚时,老Tra即一人坐在七楼的阳台上,回
到屋来,脸上总有未干的泪痕。这或是哥儿俩关系另一面的体现,或老Tra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新的感受亦未可知。
��我在北大读书的后期,世风就潜移了,老Tra是得风气之先的人;他突然有了钱。这样他就买了平生的第一部好车:一辆需蹶高屁股才能骑的跑车。老Tra
对这一辆车,爱护得和自己的眼珠一样,有空就擦一遍,每到晚上,还扛去楼上的宿舍里。不久后,他又买了一部据称是专用于放艺术片的录象机(好像是比普通的
录像机多了几个磁头),那在当年真是个大件,比如今的房子还稀贵。唯我当时最爱看的,是我们找来的那些划痕满屏的毛片。至于他津津乐道的艺术片,我则一直
很鄙夷(记得其中有一部叫“厨子,贼,他的妻子以及她的情人”的怪片)。我是个文字中心主义者,常以为严肃的东西,只有文字可表达。后改学艺术史后,也仍
有这偏见,觉得视觉的形象,至多是文明的符号、隐喻、或投影,绝不可谓文明的本身。在同行人眼里,这或是“入吾室,操吾戈以攻之”亦未可知。还记得看录象
时,有过一件有趣的事,或是郝军还是谁,对毛片的真实起了怀疑。老Tra便以画面的细节为证据,以数理般严谨的推理,反驳了郝军的怀疑,让我们那颗担心被
骗的心,终于踏实了下来。
��老Tra考上博士的当年,我就毕业了。但那时候工作就那么回事,所以我常从老远的庄上,跑回北大来。这时老Tra已很阔绰(好象是组织人译、卖稿子什
么的),故我们抽的、喝的,亦皆较以前为豪华。至于数理逻辑、哲学、小说等话题,则听得渐稀了。记得有一回,我刚推开严勇的宿舍,门外就进来一个自称什么
“九”的经济学博士(记得至少有30多岁),劈面就问我手里有没有罗纹钢。这时老Tra走来说:他不弄罗纹钢,他是搞汽车的。这什么“九”就赶忙说:汽车
也成啊,你有多少?老Tra颇不耐烦,就草草轰他走了。我在北大待了四年,以前听说的,都是段玉裁怎么说,卡尔纳普怎么说;至于罗纹刚、汽车的,却从未有
闻,故听来觉得很怪。后去老Tra楼道的公厕,又见两个博士模样的人,站在尿池上,手里掂着老二,也在讨论罗纹钢。我当时的骇异,就如耶稣见了耶露撒冷圣
殿中的钱商一样。但我这人迟钝,当时并未从这些小事里,看出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迄今犹未见其终点的时代的开始。
��老Tra就是随着北大、或中国的这新变化,掀开其人生的新章。在当时的老友中,他似是唯一的“圣之时者”。他读博士之余,又做起了书商的生意(或于做
书商之余,兼读一读博士亦未可知),这样他就更忙了;乃至大便前的酝酿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总要等到最后一刻时,才慌忙跑向厕所。他蹲坑有读书的习惯,对
书的内容,又很挑剔。故每逢这时,他就急煎煎地四下里找书。这是我、骆驼、郝军等,当时每引为笑谈的。他做书商三年的成果,是一批地摊上的书,和一笔几万
块钱的积蓄(比现在的百万不少)。陆肆他出亡美国时,曾把这款子存到胡子处,嘱我们有困难,就去胡子处领。
老Tra去国前,还偶跑石家庄来,有时是卖稿子,但多数是来玩。来后我就领他去我后来的岳父的办公室里,听当时还颇罕见的CD。播放的音响,在当时算顶级
的。一开按扭,便声音轰鸣,莫说音色,仅是音量之大,已是前所未闻了。后来又取德国人赠的一开盘的“寸带”(磁带的宽度竟有一寸多,故名寸带)听,则声音
之妙好,更得未曾有。老Tra听得呆呆的,嘴里不住啧啧。然则老Tra后来对音响的嗜好和无理性的投入,是早有根子的。
��也是在那个期间,老Tra来庄里,还演了一齣“英雄救美”剧。那次他是和“眼镜”一起来的。“眼镜”披一条长达一丈的白色的围巾,显得颇动人,引得她
与老Tra同去的一饭馆里的阿三们,贼心大动,于是便以言语微挑之。老Tra便去晓之以理,阿三们则报之以拳。这样就打了起来。老Tra的头部被开了一酒
瓶,但并未倒下,而是如断头的刑天舞干戚一般,手舞凳子,把阿三们逐出了饭馆。打完架后,俩人去派出所办案。民警要了他证件,一看上面的北大博士生的字样
(那时博士还少得可怜,不象今天的贱如狗),便嘴张得大大的,高叫一声:啊?!
��陆肆后,老Tra先在庄里躲避,后于某天的深夜,与郝军一起奔去了广州。此后又展转去了美国。他在斯坦福三年,并未象皓明那样,有“舜水依江户”的打
算。故不久后的1994年,便先于香港而回归了。此后他一头扑入商海,做了弄潮儿。及至兴阑意败,已垂垂老大了。什么数学哲学文学,已都成旧梦,二十年一
觉,只“赢得商海白领名”而已。这真是很可惜的。他初业的数学,我虽无点滴的知识,但以我对他的智力的了解,和我对北大之所谓精英的了解,我想北大出身的
人中,如果有谁可能从数学这个方面,成为他所称的“人类文明的贡献者”的,我想他必是其一。但天使为之,谓之何哉呢?兹改篡Goldsmith于柏克生前
戏拟的墓铭,与Tra共悲:
��Here lies our good Tra, whose genius was such,
��We scarcely can praise it or blame it too much;
��Who, born for the universe, narrowed his mind,
��And to TCL gave up what was meant for mankind.
骆驼
��我与骆驼是在译场相识的;他读的法律,我读的中文。虽在别人听来,这或较数学为近,但在我个人,却又较数学为远。因我那时觉得,北大的法律与政治系,
实近于讼棍与官痞的养成所,至于老Tra称的“人类文明”云云,是无甚感受的。但我与骆驼结识不久,他便告诉我说,他本来也想学中文,可惜分数不够,就被
招生者掳去法律了(那时的法律系,是文科招生的排泄池,如今则为显系)。又说他初入北大时,校排球队为延揽他,曾以帮他转中文系为诱饵。但中文系的党总支
书记(应是张健夫老师)不答应,乃至有羞辱的话(据说朱德熙先生由西南联大的物理转中文时,也受了系主任罗常培先生的羞辱,称“你以为我们中文系是排泄池
呀”)。结果就如大为说的,“狗操猪,稀里糊涂”了。对这一件事,他心里一直很忿忿;记得有一回他和声细气的谈完转系的经过后,突然涨红了脸,咬牙切齿地
说:我操你们中文系这帮丫庭们!
��骆驼不来中文,固未必如他自信的那样,是文学的损失,但入读法律,却是法律系的赘疣。因为他无心计,想事又太诗意化。尤为要紧的,是他不感兴趣。记得
当时圈里的人,总多少会谈及自己的专业,骆驼所谈的,却都是法律的花边。比如讲国际法,便一语不及国际法的本题,只乐道他老师的开场白,什么“国际法不是
法(按山东话读四声),是条约(读YAO);外国的定义是扯淡,我们的定义还没(读MO)有”。还记得有一回,我问他什么叫公诉,他粗做了解释;后又问他
一具体的问题,他不耐烦道:这都是扯淡,我不清楚,也懒得清楚。
��骆驼的本志,当时是作个诗人。他写了很多诗,皆刊于他与老Tra等编的《没有风的季节》。但我那时的诗趣已淡,故没怎么读过,只记得句子很长。至于读
而觉得好,则是十年后的事了。他倾注于诗里的感受,是奢侈如惠特曼的,唯不甚精细。我与皓明私下里,曾戏称他为“Camel the
Magnificent”(豪华者骆驼)。
��与老Tra的“勤”不同,骆驼的性格,可称个“懒”字。当时我们都20来岁,倘不是必须,是绝不沾椅子与床的。即使说话,也往往站着说,走着说,或作
“符拉基米尔•伊里奇”的演讲状,踩凳子上说。骆驼却爱躺着,一躺下就不愿欠身。哪怕取一杯水,一根烟,也会吩咐我们地下乱走的人说,某某,请递我杯水,
或谁谁,请来根烟。很有满大人做派。皓明对此很恼火,以为骆驼“以小厮蓄之”。后据骆驼讲,他的家族里,确有一点满大人的血统,如他有个舅爷什么的,就是
“食不厌精,事不厌懒”的。
��我与骆驼交往的渐密,其实是89年圈里人四散之后,此前则不甚多。这交往的开端,也很有戏剧性。大约是89年5月的某日,我与老邱从庄里来北京,去广
场“观礼”。观着观着,就到了晚上,于是去北大的营地里,找了只钢丝床。刚要躺下,就见纠察队围成的人墙外,有颗亮闪闪的秃脑袋。老邱的眼好,说是骆驼。
我们就挤过去,果然是他,新剔的秃头。寒暄不两句,就拉我们去他崔府夹道的家里,他当时的妻子(我不记得名字)煎来了饺子,骆驼开了酒。记的那是瓶安徽产
的伏特加,老邱只叫难喝。我则困饿交加,不辨香臭了,故一气就喝到了飘飘然。等64后再来北京,老Tra已远遁美国,没了去处,就投奔骆驼而来。可说是
迟,那是快,不几天的工夫,骆驼已离婚了。他一个人住崔府夹道老宅的西夹,似日子过得颇不马虎。记得有一回我来,恰巧马爰也来了(这是我第一次见马爰)。
骆驼似在出版社里,为马爰做了什么担保,马爰暂不履约。骆驼就抱怨说,你这么做,搞得我年底奖金都没了。说完又气急败坏道:你他妈看看,我现在穷到只能抽
“北京”了。我听后,如闻晋惠帝之“何不食肉糜”。盖一包“北京”,顶我抽的三包烟的价钱。
��也所谓“富者易为交”吧,我与骆驼的关系,就突然近密了。骆驼不同于老Tra,他不把人看作一自足体,而把人与人的关系,作一物理学称的连续统
(continuum)看;统内的东西,是延续而流动的。这样我每来北京,他的热情、收入等,就流入我心里,胃里,和肺里,有时还多到我被撑着或呛着。又
过了不久,我再来北京,他身边就出现了一个娇小的姑娘,似是与单位争房子什么的,由崔府夹道的老宅,迁到了报社的办公室。这个二十多平米的房子,被书橱一
割为两间,里面为两人的寝宫,外面是骆驼的朝堂。每天早上,骆驼的主任必先打探他的臣下起床了没有,然后才整衣冠,理佩璜,战战兢兢地坐朝来。
��这时骆驼也仍然写诗,尽管那时的写诗,已是不名誉、乃至反社会的行为。没了《季节》,他就把诗自印出来,发给周围的朋友。我也是接受的人之一。那一段
的诗,是骆驼写得最好的,多有愤怒与谩世语,令人想起惠特曼与金斯堡。其中的一些段落,我当时觉得是汉语曾产生过的最好的诗行。记得其中有一长篇,我与皓
明都很喜欢。皓明说要写一评论,给《读书》发表。但人事草草,皓明亦不遑宁处,评论的事,就成空话了。现在回想骆驼的诗,他就仿佛一个有太多珍珠的人,只
顾着抛洒,至于理线串珠,使成一漂亮的项链,却未暇及。唯当时的世风,已越来越不利写诗了。没有掌声,没有鼓励,不再有需求,这个豪华者就是穿好了珠子,
又馈予谁呢?
��64后朋友们四散,我心灰气冷,便学起译书的勾当,骆驼是我的第一个编辑。这样两人间,就难免有事务性的来往。我不是精明人,但比起我来,骆驼似更糊
涂。有些办砸的事,我说你不该这么办。他就说“那你不早说”。而这种事,我原以为是“我不说你也知的”。随着世风日偷,骆驼的感受方式,就越来越跟不上时
代,于是一事砸而事事砸,精神终于崩了。他先是亢奋,朋友们聚会,他如暴君一样,会一人霸占所有的谈话。现在想来,那真是骆驼才华勃发的年代,他说话愤怒
而尖刻,滔滔不绝。他上骂天地,中骂国家,下骂身边的每个人;论深刻与雄辩,真可方驾雅典的泰门,或不列颠的李尔。骆驼就是这样以悲剧的方式,实现他的诗
人梦的。
��亢奋之后,就是消沉:骆驼陷入了长久的抑郁。为舒缓他的情绪,有一回我请他来庄里小住。我的公寓只有两小间,他住南间(我做书房的),我与家人住北
间。但以前的喇叭,今成哑巴了:骆驼不说,不笑,只是看书,偶写一写东西。为让他安静,我告诫缪思庄(当时只有四、五岁)不要去打搅“骆驼伯伯”,但她耐
不住好奇,总朝门里偷窥。每到这时,骆驼就唤她进来,与她说笑,或认真地谈话。我曾和阮丽开玩笑说:看来这骆驼的智力,已低到只配同孩子说话了。
��骆驼归于平复后,就情绪萧索,百事不为了。新时代的乔治,终于杀死了旧时代的龙。
��我和骆驼都喜欢庞德的一首诗,兹录其开头,戏为骆驼的墓铭吧:
��For three years, out of key with his time,
��He strove to resuscitate the dead art
��Of poetry; to maintain "the sublime"
��In the old sense. Wrong from the st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