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开学伊始——怀念东北大学

开学伊始——怀念东北大学

作者:许北方
今天又是到了开学的第一天,有升学的,也有新生,都怀着不同的心情踏入了学校的门槛,此时我想到了一所已经沦落的大学,我家乡的“东北大学”,我拿东北大学的往事,来比较今天的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的教育。

简单回顾一下东北大学曾经的辉煌,东大是1921年初由张作霖建议于1922年春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

张学良兼任校长时的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张学良校长在典礼上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各国留学深造。同年秋,文法两院学生迁入仿柏林大学设计的北陵校区(现被辽宁省政府所占用),东北大学羽翼渐丰。由于学校经费充裕,教学设备和仪器等均为国内各大学之冠,环境幽雅,生活条件优越,关内的许多名人、专家和学者联袂出关,以致于三江、两湖、福建、四川等地杰出人才纷至沓来,选择在东北大学任教,像章士钊、黄侃、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学者曾教书于此,东北大学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经费最多,师资条件最好的大学,其每年经费相当于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学的3倍多。

可贵的是枭雄张作霖对民族发展教育的重视的态度。有这样一个故事“张作霖没有什么文化,他每次去辖区学校的时候,一定会换上马褂,然后非常谦卑地对老师说:我是一个文化很低的人,教育方面的东西,我什么都不懂,下一代要靠你们了。张作霖对教育的尊重不只是表面的,办教育所需要的钱、地、政策,都是他给的,但是,他从来不干涉教育。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一个军阀却对大学教育非常尊重,给大学一个独立的人格。这点是多么可贵啊!

东大的前4任校长都是知识渊博,呕心沥血,负责任的伟大教育家,他们都不畏惧强暴,为师生的安全都能挺身而出。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臧启芳在此危难之年担起东大校长责任。东北大学也处于流亡时期,条件艰苦,但臧启芳仍努力创造让师生能够比较安全地从事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同时努力使得学校由1938年的二院五系发展到1943年三院十一系,学生也从不足200人增加到700余人,并从194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还有这样一段记载了臧启芳启芳校长舍身保护学生的故事,“1938年中日战争加剧,当年春天,东北大学迁到四川三台。当时校区附近驻有一个旅的刘湘的军队,军纪不严。学校女生时常遭到兵士的骚扰欺负,晚上不敢出门。校长臧启芳知道这一情况后,面对兵痞流氓也十分头疼。一则,东北大学是从外地迁入,人生地不熟,而川军是地头蛇;二则,当时抗战时期,各路军队管理混乱,与各种政治势力也有很多交错的关系,处理不当,影响深远。经过苦思冥想,臧启芳择日广发英雄帖,宴请驻军全旅所有连以上军官。那日,浩浩荡荡来了四五十名军官。席间臧启芳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学校流离失所的艰苦、学生奋力学习的艰辛、国家救亡求才的艰难,恳求驻军严格管束兵士,保障学生有个安全地方安心学习。说得个个军官点头称是。臧启芳接着举杯说道:好,今天就是要请各位在国难当头之际,更要体惜流亡到此的学生。我要用四川老白干敬每位一杯,以示我对此事的郑重态度。于是一路敬下去,连干了四五十杯,把在场军人全镇住了。军人散后,臧启芳大醉三天不醒,而酒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军人骚扰学生的事件了”。

东北大学毕业的著名作家柏杨在《暗夜慧灯——柏杨杂文集》的“顶礼拥戴”一文中也说,“十年来酒量如海而不强灌人,有酒仙之风者,就我所知,得两人焉,一为已逝世的臧启芳先生,一为仍在世的叶明勋先生,值得顶礼拥戴,歌功颂德者也。”

可叹东北大学如今再也看不到能有这样负责任,敢于担当的校长了。

如今的东北大学那些校长在受党的书记监视下,坐在豪华的办公桌前,桌上和背后都插着一面党旗,一排排的豪华的书架上放着一排排装潢豪华从没有翻过的书,表示对主子的忠诚和装点那空虚的知识,西服革履的道貌岸然的背后却做着污浊肮脏的交易。这样的教育在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影响下怎么能培养出品德兼优的学生。

科学技术在当今迅猛的发展,电脑,网络改变着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民主国家的大学都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电脑和网络,我们的学校不但不免费,还在向学生敲诈一笔上网费。方方面面屏蔽着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自由。

一个校长我们看到了一所学校,一所学校我们看到一个国家。新的学年又有多少家长和学生抱着希望踏进了学校的门槛,又能有多少家长和学生收获了用时间和金钱铺就的希望!!!







2011年8月31日
——《纵览中国》首发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刊登日期: Tuesday, August 30, 2011
关键词: 东北大学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