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时期,日本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早日投降采取了经济打击与军事打击双管齐下的手段。军事手段不用多说,对经济打击主要手段是印制假法币去国统区套购物资,通过攻打沿海各省断绝国民政府的主要税收(关税),通过轰炸手段破坏国统区的工业。到1943年国民政府实际已经快破产了。
然而美军大反攻后,在马里亚纳海战失败前后,日本开始认真考虑万一战败该怎么办了。日本清楚地知道,二战结束后肯定是美苏对抗,日本如果战后复兴必然要依靠美国。而美国肯放弃前仇支援日本必然要在亚洲受到苏联的威胁才行。但日本也看到,美国与苏联直接在亚洲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有中国做为缓冲区。按照一般推断美苏都希望中国在战后一分为二,这样中国做为一个缓冲区就可以在亚洲使美苏利益都得到保障。但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日本以后复兴就太渺茫了。而且如果共产党战败那更不得了,因为中国必然会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桥头堡。那么中国将得到美国的大量援助而迅速复兴,日本则永无复兴的希望。
所以战后中国的去向对日本的未来命运是生死攸关的。日军大本营认为日本必需介入中国战后的政治规划,把中国交给共产党。于是日军一不做二不休,把朝鲜一分为二,把越南也一分为二,因为日本知道到了最后苏联很可能会对日开战,一旦开战苏联的作战区域必然在关东军辖区。同时日本封存了关东军各军火库,不许部队动用军火库的物资。
另外日本不惜血本从各地调兵,发动1号战役,名义是打通交通线,实际是要歼灭国军主要军事力量,给国民政府致命一击。1号战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豫湘桂大会战”)是日本明治成军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总动员规模是日俄战争的两倍,可见其拼死一搏的心志。《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三册,P.1101:“这次战役是要在漫长战线上投入兵力约50万、马匹约10万匹、汽车约1500辆、火炮1500门的连续作战”;《一号作战之一河南会战》的第一页:“作战从华北开始,……打通纵贯大陆1500公里的路线,以大约51万人的总兵力,击溃约100万人的重庆军,……堪称大规模的远征”。而1号战役准备出奇的顺利,日军不但投入了野战部队,就连华北治安部队也倾巢南下了。由于和延安军(指共匪)取得默契,后方几乎不用留守的部队,该战役使国民政府遭到了沉重打击,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今天许多历史学者都认为,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失败就是从此次战役开始而决定的。
战争末期苏联果然出兵满洲。 由于关东军军火库被封闭,全部武器完整落入苏军手里。根据社科院近代史的《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第655页中援引苏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回忆:计有“3700门大炮、迫击炮和掷弹筒、600辆坦克、861架飞机、约12000挺机枪、将近680个各种军用仓库”。最后这些武器交给了共军,为共军赢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外华东华南的日军在战败时奉命炸毁了来不及转移到本土的一且重装备。而撤到华北的日军则基本上都把武器给了共军。华北日军前往徐州投降的部队几乎都是徒手部队或只有少量轻武器,至于弹药基本没有。这样抗战结束后虽然在兵力上国军还有优势,但在地面装备上国军对中共实际已经是劣势了。
[
本帖最后由 wusb168 于 2010-11-17 19:4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