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母亲的那些粮票,父辈们的援疆路[转]

母亲的那些粮票,父辈们的援疆路[转]

为一个八十年代生人,我对粮票几乎没有任何记忆。
  只到前些日子,清理旧书,在母亲曾经用过的教材里发现了一些粮票,拿给母亲看,母亲兴味盎然的讲述了许多“票证年代”的故事,才让我有了些许了解。
  
  七十年代初父母响应号召支边,从此扎根西北。在那些年月,物资紧张,粮、油、布、肉、蛋什么的,都是按人发票、凭票供应,粮票、油票、糖票、肉票、布票、烟票.......没有票几乎寸步难行。这些粮票也多是新疆粮票,背面有维汉两种文字,盖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食局的红印。让我感兴趣的是上面的图案,颇有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比如羊群,采葡萄,收获哈密瓜、棉花,维吾尔少女,还有建设边疆的画面,这些粮票浓缩了边疆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这些粮票中还有些不同时期的上海粮票。放弃上海远赴新疆,父亲从来没有后悔。在那个年代,边疆是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寄托理想主义的归宿。凭着一腔改天换地的豪情,文质彬彬的父亲,学会了纵马挥锹,成了一个拓荒者。多年以后,翻看父亲的回忆录,那个汗水、心血与激情燃烧的拓荒岁月,总是对我有所触动。当初的荒凉戈壁早已拔起座座高楼,曾经的不毛之地已是大片大片的绿色,如今的伊犁荣列中国十大新天府。他们有理由自豪。
  
  可惜我没有这些记忆。母亲曾在高山牧区支教十余年,我的幼年时光随母亲在牧区度过,虽然那里天寒地冻,尤其是冬天,有时积雪有一米多厚,比我还高,大人一脚踩下去鞋都拔不出来,但她的坚守、敬业赢得当地哈萨克牧民的尊敬与爱戴,常常会送一些肉食或者奶制品来,八十年代中后期已允许牧民自由发展畜牧业,日常生活中肉食要比内地多,因此食品还比较匮乏的时候我吃的还不错,也不记得见过粮票,反正饿了我随便走到哪家都会有香喷喷的奶茶和馕。后来迁居城市,经过父辈们的辛勤建设,此时的伊宁已被国务院定为开放城市,生活水平节节高,票证也早从生活中悄然隐退了。
  
  我是援疆人的第二代,同代人一部分选择了返回祖籍,还有很多毕业后留在内地,毕业后我也有很多的机会,但走到哪里包括祖籍,我发现自己是那样强烈的思念我的伊犁,仿佛另一个塔拉。坦白说,我没有父辈们的那种境界,我的选择已无关国家利益,不再是牺牲而只是个人喜好,也许只是因为伊犁河谷太美了,气候太宜人了,也许因为我习惯花城里悠然安逸舒适的生活节奏,也许我离不开烤羊肉卡娃包子巴旦木格瓦奇伊力特,也许什么都不为,只因为这是伊犁,父辈们的第二故乡我唯一的故乡。
  
  我的家在伊犁,我讲一口新疆普通话,我的籍贯填着父亲的祖籍但坚持说自己是新疆人。
  
  

父亲和我,援疆第一代和第二代。其实到我这一代,已不是援疆人,因为我已是新疆人了,呵呵。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母亲和我。在我这一代,基本过的是很幸福,没有吃过上一辈们吃过的苦。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我不是收藏爱好者,这些粮票也只是夹在书里留下的,不多也没有什么价值,有的破损严重,有的崭新没有使用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1971,父亲进疆第一年,这张颇有文革色彩。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有几张1965和1966年的全国粮票,不知来处。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还有两张上海粮票。
  每一个援疆人都有两个故乡。父母每隔十来年左右探一次家,回一次另一个故乡。我们称为“回老家”。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1983年的新疆布票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1988年版粮票几乎全是新的,没有使用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商品供应的充足,这些票证已无用武之地。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也没有特意保存,但既然发现了,不妨以后保存好,作为一段岁月的见证吧。
  
  最后两张: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欢迎大家光临野花成人论坛,点此进入

TOP

八十年代出差还用过粮票,食堂退伙也退粮票,可以卖钱的!!!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好使!!!
人家做贼都一付君子样,我做君子却象个贼

TOP

现在值钱啦~~

TOP

发新话题